华语作家大荟萃,讲座纯粹而有趣。八卦和文化共存,秩序井然定价活。今年电影展遭遇大风大雨,不少电影商早早挂出优惠招牌。有的跌幅甚至超过五成,以此招徕读者。
香港人很少看电影,却爱逛电影展。这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儿,香港电影展却将它变成了现实,每年参观者竟超过80万。昨天,第21届香港电影展已进展到第四天,每天进场人数突破7万人,周末夜场延至24点关门,照样人流如织。香港电影展到底有哪些“招牌”,可以如此吸引读者?记者在现场对此进行了探访。
招牌一: 华语作家大荟萃
参加香港电影展,最让人过瘾的是追名家,这几乎是华语作家的一次大会合。金庸、倪匡、龙应台、刘心武、余华、虹影等作家都曾受邀参加香港电影展。今年,主办方更是邀请了多位华文名家,包括冯骥才、章诒和、周光蓁、葛亮、林沛理、陈文茜、刘克襄、蓝博洲、唐诺以及陈玉慧等。今年大会还请出了91岁高龄的“香港文坛教父”刘以鬯担任“年度作家”,陈冠中、邓小宇、董启章、葛亮、韩丽珠、梁文道等15位香港作家悉数亮相。
一位多次参加香港电影展、台北电影展和内地多个电影展的记者称,香港电影展的这种聚集性最最迷人,世界各地的华语作家就这样被召唤到了一起。台湾著名文化人陈文茜表示,自己常常来香港,觉得香港电影展有点像H股,他们请来的作家,来自台湾地区、香港和大陆,成功地让中华文化在此聚集,并在香港得到交融并开花结果。
招牌二: 讲座纯粹而有趣
到香港电影展上听讲座,是让很多读者着迷的事情。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讲座有专门的区域,并不与展区在一起,听讲座的读者完全可以安静地享受自己要听的各种讲座。而与许多电影展最大的不同是,这些讲座,和签售没有太大的关联,并不是为提高新电影销量而设。
电影专业培训计划请来了电影圈的人聊内幕,说动作演员如何用替身、场记如何往导演“高攀”。香港青年协会组织了创意系列讲座,由卡通高人谈如何包装自己。朱天心、马家辉、胡洪侠三人共话《我们的六十年代》,董启章讲自己的写作故事。91岁的刘以鬯邀来老友一起,回忆50多年前的创作往事,让年轻读者听来十分感慨。
讲座,与新电影销量没有关系。于是,很多讲座变得纯粹而有趣。
招牌三:八卦和文化共存
香港到底是不是文化沙漠?这个命题被扯了几十年,也许还会继续扯。但其实,香港有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文化,也有太阳报头条里的娱乐和八卦。这些都装在一个篮子里,通过香港电影展呈现出来。
拒绝了嫩模出场的香港电影展,却拒绝不了粉丝们狂热地购买嫩模写真集。香港媒体关于香港电影展的第一天报道,清一色全是关于这些少女模特的。没有香港媒体关心当天的其他活动,无论是陈文茜和潘石屹的对话,还是马家辉和止庵讲述《文学大师在香港足迹》。香港的“口味”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丝毫不影响电影展现场那些文化活动的品味。读写真集的是读者,读文学电影的也是读者。香港电影展的开放,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
招牌四:秩序井然定价活
香港电影展参观的人数极多,但秩序井然——进场处,有票的读者有其通道,未购票的读者有其购票的通道。电影展活动极多,只参加活动的读者有去活动场地的通道,只购电影的读者有其购电影的通道,出场也有几个出口。甚至还在天桥上,就有保安开始在控制人流量,让人丝毫不觉得混乱。
华语作家大荟萃,讲座纯粹而有趣。八卦和文化共存,秩序井然定价活。今年电影展遭遇大风大雨,不少电影商早早挂出优惠招牌。有的跌幅甚至超过五成,以此招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