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艺术当“干粮”
网友zara在网上论坛上感叹,艺考热持续高烧,众多赴汤蹈火的考生,其动力来源不是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目标并不是为艺术献身,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他们想争取先跨进大学的门槛,这样就能为将来保住一个饭碗。
隐形就业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黎光在2011年招生通讯中表示,诸多艺术院校存在学生“隐形就业”的情况。个别同学毕业后从事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职业,也是很正常的。这就像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一样,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是要去做数学家的,而数学却能培养人的思维结构和逻辑能力。所以,不必要求毕业生去做什么,能做好任何一件事,学校都会为他们感到无上荣光。
北生南移
北京电影学院2011年度导演系停招,导致考生赶赴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甚至上海戏剧学院报考相关专业,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长征”大军。网友把此现象戏称为“北生南移”,即北方的考生跑到南方来参加考试。
多校考霸
今年有一名考生被称为“艺术类考生的考霸”,他填报了60所院校,平均每天考一所大学,前期的各项投入就达到20万元。
招生专家认为,考生到底应报考多少所艺术院校其实很难说清,但考生深思后再选择高校是必要的,毕竟考生盲目应考既无意义地放大了艺考的“盘子”,还增加了自己的经济压力。
南京艺术学院 影视学院副院长钱态表示,所谓的“艺考潜规则”在一定范围内的确存在,但是,大多数艺术类院校依然是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才录取”。他认为,艺术院校教师私自收学生、开办考前辅导班,和“托熟人”“找关系”形成的社会“考试中介”是“艺考潜规则”的两大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