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背着画板穿行的文艺少年,各大网站首页不断更新的“清凉装”青春靓照直觉告诉我们,一年一度的高校艺术类考试已全面拉开了序幕。
“不需要列出翔实的数据,单凭感觉,我也知道今年的艺考热度远超去年,考生数量空前,很多与文化艺术不搭界的大学也加入了招考大军。”省内一所高校的招生老师如是感叹。
作为“文化之变”的一种风向标,艺术类考试已持续走热了近10年。这背后的时代幕景,是逐渐富起来的人们对文化品质生活的追慕,是文化人与艺术产品独立品格的确立,还有人们置身文化转型期的功利与浮躁。
“艺考热”中国式文化风景
进入2月,南昌实验中学门口便人群拥挤、热闹非凡。一边是国内近百所高校的艺术类招生人员,在这里搭台接受咨询、组织考生考试,一边是焦急的家长与稚气未脱的高三学子们交流沟通、参加考试。
“作为外省高校前来江西招生并举行艺术类专业考试的基地,近几年来,每年春节之后,学校门口都分外热闹,而今年前来赶考的考生人数比往年更多,招生时间比往年更长,而我们的生意也明显比往年好多了。”实验中学旁边一家经营专业画笔与画纸的小店店主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而来自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以及江西省考试院等机构的信息是,近年来,省内外考生报考江西高校的情况是一年热过一年,不少专业甚至是百里挑一。
事实上,这种“热度”并非江西独有,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中国式文化风景。据了解,2013年度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次达到89567人次,为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相比2012年度增长了50%。而与报名人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院招生计划人数仅1665人。
爆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热情,还包括各大高校。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面向江西招生的学校大大多于往年,在各大报考点,往往是这几家高校的咨询活动还没结束,相关展板、咨询台位便被其他学校提前预定。而记者在省内部分报考点还发现,不少类似沈阳化工大学等并不以文化、艺术见长的高校,也纷纷加入了招考学校行列,这些学校的艺术类专业往往屈指可数,设立的时间一般只有三四年。“艺术类专业正越来越为社会所看好,一方面艺术类专业的学费比一般专业高出不少,另一方面,很多学校还想乘机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招考人员坦言。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严智龙告诉记者,“艺考热”与高校的艺术专业设置互相推动,目前,艺术专业已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发展壮大,就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而言,除极个别稀有专业外,目前已拥有了国内几乎所有的艺术类专业。
文化冲动背后的“文化之变”
“艺考热”何以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越来越热?不少受访的专家学者认为,“艺考热”正是日趋走热的“文化热”下的必然趋势。
在采访中,一位张姓考生家长向记者袒露想法,之所以要求儿子报考艺术专业,重点考虑的是就业以及未来收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影视、歌舞、收藏等文化产业迅速蹿红,这必然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不菲的收入。即便小孩未来在艺术创作上不能成名成家,但收入肯定不会低。
严智龙的话部分印证了这一观点。他告诉记者,新世纪以来,人们在物质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富裕起来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消费品,迅速走向千家万户,各类文化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为从事艺术创作或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了相对大的发展空间以及相对宽裕的经济条件。以他自己的学生为例,大学毕业后,倘若不改行,在该行业中奋斗四五年后,往往都能成为各文化企业的中层、高层,有的还自己创业,实现更高的价值。
而在文化产业的崛起背后,更有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觉醒的力量于不知不觉间强劲推动。
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摆脱了艺术作为一门学科长期依附于其他学科的历史,从而赋予了艺术学独立的学术地位,此举让众多从事艺术创作及相关工作的人员颇为振奋。也使艺术学从千百年间的“旁门左道”、“雕虫小技”,一跃而成为一项具备独特价值与地位的行当。从深层次来说,这从根本上提振了艺术工作者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由于目前艺术工作者相对优裕的经济条件、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相对独立的思想空间,艺术工作者顺理成章成为了备受世人羡慕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