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她看了看表,说自己要走了。她很高兴我能做她一分钟的朋友,让她的记忆可以继续在这个城市生长。然后她叫了一辆出租车离开了。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看了看那些精美的陈列品,心想,有一天我也可以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也可以买下这些好像离我很远的东西。
分析:这个故事在人物的目的性方面有两个问题:第一,那个陌生女人为什么要跟“我”讲她的经历,目的是什么。故事后半部分有一个交待,女人跟“我”讲故事是因为要出国留学了,想“让她的记忆在这个城市里生长”,可这能构成一个人物的目的吗?这样的人物目的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模糊的。故事中设定的人物目的需要清晰可见。“我想当班长”、“我想赢比赛!”这些都是清晰可见的人物目的。这样的目的容易转化为明确具体的行动,从而构成情节。像什么“记忆在这个城市里生长”一类模棱两可的目的,支持不了陌生女人跟我交流的举动。人物目的不清楚,人物行动带来的情节的合理性就站不住。第二,陌生女人出国留学的目的也站不住脚。女人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故事设定这个出身农家的陌生女人的目的是“做出一番事业”,可出国留学就能做出一番事业吗?是不是在公司当副经理做出“一番事业”的可能性还大一些?那她为什么还要出国留学离开呢?这是其一;其二,一个农村姑娘,一个小保姆几年之间就成了一个副经理,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性有多大?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推敲!不是说农村女孩要“做大事业”的目的有问题,而是结果有问题。如果这个故事把重点放在农村女孩为了自己的目的如何艰难地发奋,最后依然希望渺茫的话,反而更让人觉得有现实的说服力。这里再次强调现实依据: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目的的设定必要考虑现实依据。什么物想什么事,这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正如一个小贩不会想当明星,一个餐厅服务员也不大可能想去当总统。一个人物目的的产生,需要可靠的现实经验依据。如果故事中的人物目的来自日常生活中困扰已久的欲望,那就有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像上文提到“一分钟朋友”的故事,陌生女人跟“我”交流的目的就找不到现实依据。
另外,想要让人物目的更合理,就需要人物目的跟人物性格相匹配。一个性格随意淡泊的人是不会想“做一番大事业的”,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一句话,人物的目的应该来自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
现在举一个电影作例子——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影片讲述了一个从无锡去香港发展的男青年黎小军与广州到香港发展的女青年李翘之间相互错过的情感故事。黎小军是个老实、憨厚的男人,目的就是挣钱,好把未婚妻接到香港;李翘却是个内心很不安分的女人,一心创造优越的生活。两个沦落异乡的人相爱了,可黎小军有未婚妻,而李翘的目的是成为一个真正的香港人,她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来到香港,最后还是跟了一个大陆人。相爱的两个人分分合合。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走不到一起,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人生目的不一样。他们不一样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他们的爱情命运!
再者,他们之所以目的不同跟他们的性格也密切相关。黎小军是个安分老实的男人,所以他只想过稳定的生活,李翘是个想往上走的女人,所以一心想改变生活困境,他们的不同目的都是从他们性格中来的。也正因为他们目的不同、性格不同,才有了冲突,才有了分分合合的情节,构成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人物目的不同产生的冲突,也是结构矛盾、结构情节非常有效的一种思路。
三、人物塑造的技巧:
(1)人物陷入困境:美是难的。说明这个问题的最佳素材莫过于美国影片《末路狂花》,两位女主人公塞尔玛和露易丝在影片中始终处于困境之中,她们为了寻求久违的自由与快乐,瞒着史夫或男友携同出游,始料未及的事在一件一件发生:塞尔玛在酒吧停车场险遭强奸,露易丝及时赶到并枪杀该男子,于是她们计划逃往墨西哥;途中警方的追捕步步逼近,又一次次遭遇身无分文、流氓强盗、丢失钱物等不幸事件;她们以英雄主义的方式向男性社会抗争,以不断牺牲自我为代价,不断获得新的自我,但最终却依然被推向不归路……
电视剧当然也有着共通的塑造技巧。长篇电视连续剧最关键在于开篇的情节设置,它的节奏和包袱一定要给了观众继续看下去的理由。于是在创作电视剧剧本的过程中,开始几集的布局谋篇就显得尤为关键,拿二十集片长的剧本来说,前五集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