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系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钟大丰、陈山、刘一兵),副教授10人(黄丹、曹保平、马修文、夏汉碧、丁牧、郑亚玲、苏牧、马军骧、张献民),讲师3人(潘若简、庄宇新、杜庆春),助教3人(梅峰、张民、戴德刚);还在校外聘请了多位著名电影学者和剧作家等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在专职教师中有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钟大丰),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郑亚玲、钟大丰、苏牧、马军骧)。同时,一些已离退休的著名教授王迪、舒晓鸣、胡濒、余倩、汪流、黄式宪等仍在承担部分教学工作。现任系主任钟大丰,副系主任马军骧,党支部书记郑亚玲,电影编剧教研组组长刘一兵,电影理论教研组组长陈山。
钟大丰
男,浙江嵊县人,1955年7月26日生于北京。
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中国电影史和影视传播理论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
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和传播理论等领域进行科研。尤其是在中国电影研究的领域内,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论文、与人合著的专著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曾多次获省部级奖。
开设课程:中国电影史 西方电影理论 影视传播理论 类型电影 美国电影研究 电影大师研究中外电影研究 中外影视史 影片分析
主要学术成果:已发表著译共约二百万字,其中论文数十篇;与人合作著译或者参加编写的著作三本,多篇论文被国内外收入论文集,三篇论文被国外译成英文发表。
电视剧编剧、剧本策划、电视专题片撰稿、艺术指导、顾问等数十部(集)。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主要著译:
《中国电影史》 (合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广电部八五社科科研专著三等奖)
《北影四十年》 (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通向电影圣殿》 (合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广电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合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主要论文:
论影戏,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再论"影戏",《电影艺术》1994年第1、2期
"影戏"理论历史溯源, 《当代电影》1986年第3期,收入《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20-80年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并被收入美国出版的英文论文集《当代中国电影:批评论争,1979-1989》
从剧作看影戏美学--对中国电影思维的历史反思,《影视文化》1989年第2期也谈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电影艺术》1986年第12期作为第三世界文化的中国电影(Chinese Film as Third Word Culture),提交1996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亚洲电影收藏研讨会(中英文论文,英文发言)
中国电影理论, (与陈犀禾合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撰写的大型词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在理论研究阵地上,(与陈犀禾合作)《电影艺术》1986年第10期
历史折射出现实的光辉--谈新时期的电影历史研究,《电影艺术》1988年第2期
From Wen Min Xi (Civilized Play) to Ying Xi(Shadowplay)--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 1920s, 从"文明戏"到"影戏"-二十年代上海电影工业的奠基,美国《亚洲电影》杂志,9卷1期1997年秋季号,Asian Cinema, Vol.9, No.1, Fall 1997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演变,(为《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作为艺术运动的三十年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1994年第1期,广电部八五社科科研论文二等奖
解放区电影的精神遗产,《电影创作》1996年第5期
袁牧之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设想与实施,《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
记录与表达-关于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对谈(合作)《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走向边缘--从媒介定位看八十年代大陆新电影,提交1995年9月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发展与文化变迁研讨会",收入《中国电影:历史、文化与再现》台北1996
八十年代大陆新电影中的都市人际关系,提交1996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举办的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