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0年代影响纪录片形式发展的另一个重大因素是轻便可携式录像技术的出现。由于电影技术的复杂性、不方便性(无法长时间连续拍摄、无法立即观看、剪辑困难)、及其费用昂贵,形成纪录片的「技术障碍」,也影响纪录片对人员编制与后勤支持的需求、经常面临摄影与否的抉择、甚至影响摄影者与拍摄对象间的互动关系。轻便可携式录像技术(portable video)解决了上述的「技术门坎」,使得更多人得以轻松的操作愈来愈「友善」的机器,轻易而且较易被接受地接近被摄对象(也就容易拍到自然的影像与声音),长时间(二至六小时)连续拍摄(也就较不易漏失可拍到的材料),并且可随时回看所拍的材料。这些「优点」当然也影响了以录像技术制作的纪录片的美学。长时间连续拍摄形成long take(长时镜头),在剪裁不易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不是整段拿掉就是作品又长又臭的结果。技术的门坎愈低,纪录片工作者也就愈不追求技术的讲究,结果造成录像纪录片的质量低落难看。但是录像带在剪辑上的方便(特别是不必烦恼影音同步的问题)的确不是电影所能相比,也因此才促成电影与录像两种媒体在八0年代的结合,这也使得纪录片在应用了录像带后期制作所提供的技术后,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例如母子分割画面的应用可同时呈现相关影像,增加内容的深度或复杂性。这种录像技术在纪录片美学上的应用,到了数字技术出现后,就更迈进一大步。
计算机数字技术在九0年代有日新月异(不只是形容词)的发展。硬盘容量愈做愈大、价格愈来愈低,加上软件价格也愈来愈买得起,使得以个人计算机为操作平台的非线性剪辑逐渐成为纪录片工作者的工具。在制作上,摄影机与录像机的数字化(也是更轻便化),使得技术、经费、人力的需求更低,在传输上也更方便。由此我们进入对未来纪录片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