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军艺首页 > 艺术新闻 > 学术活动 >

张继钢院长论艺术创新哲学: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2)

  限制“空间”

 

  点、线、面的绝对规定:点就是点,一直是点,始终如一;线就是线,一直是线,一以贯之;面就是面,一直是面,一彻万融。

 

  1. 点的限制

 

  我曾经为广州战士杂技团编过杂技《女子大跳板》,获得第22届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金小丑”奖。之后,他们又让我为对手顶演员吴正丹、魏宝华再编一个舞蹈,我始终没有答应。

 

  1997年在荷兰鹿特丹的豪华游艇上,他们再一次提出来时,我就对吴正丹说,你只要穿上足尖鞋,我就给你编,因为只要你穿上足尖鞋,能在魏宝华的肩膀上立足尖,这个作品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吴正丹的疑惑,我解释说,小的时候,我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每天放学后宣传队要排练,我们常常在打扫完卫生之后、开始排练之前,将鸡毛掸子放在手心和中指上玩耍,走来走去不会掉下来。其基本原理就是,只要锁死身体,摆出一个造型就能立起。你就是鸡毛掸子,魏宝华就是底下托鸡毛掸子的手掌。

 

  吴正丹听了我的话,顶住了别人的冷嘲热讽,在芭蕾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次又一次艰难的练习,终于练好了阿拉贝斯、后阿提九、阿提九等芭蕾舞姿,由此,我创作了杂技《肩上芭蕾》,这就是双拥晚会的《向往》,后来参加全国杂技比赛叫《东方的天鹅》,又去参加了第26届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获得了“金小丑”奖,这也是我第二次拿回国际“金小丑”奖。

 

  这就是典型的“定点杂技舞蹈”。所谓定点,主要指的是站在肩膀上的吴正丹,而不是魏宝华,其意义在于颠覆了几百年的古典芭蕾在地板上跳舞的历史,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于人体之上的肩膀站立起来,因此在摩纳哥比赛中,震惊全世界。

 

  2. 线的限制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我创作了一个作品——山西说唱剧《解放》,主要是说女人的小脚。从南唐年间女人开始裹小脚,然后由裹脚到“放脚”,从肉体的解放到精神的解放,裹了的脚叫“三寸金莲”,不裹的脚就叫“天足”,于是形成这样一段舞蹈《天足》,基本的限制在脚上,绝对限制在横线上。

 

  我在2000年就创作了舞蹈《千手观音》,我的基本要求就是一条竖线,在纵向一条线上一面千手千变万化,于是,神奇就出现了。

 

  3. 面的限制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在奥运会上一定要表现中国文化元素,为此,我们提出要表现活字印刷,基本设想是把演员放在盒子里,一秒钟把盒子推到5米高,一秒钟又要放下来。我要求,平均每一分钟鼓一次掌,可是也有人在讨论时反对,认为是朝鲜的翻板,其实这是对翻板的不了解,朝鲜的翻板是平面的,而我们设想是立体的。创新是基于对本行业有着深刻的了解,否则,没有发言权。

 

  为了实现这个节目设想,我带编导组长找到多媒体设计人员,我提出要做出:1.波浪,2.漩涡,3.金字塔3种效果。他们设计出来后,谁也不相信人能够完成,当时,我们找到北京军区某部队,他们克服了无法想象的困难,最终出色完成任务。

 

  这个节目采取的基本做法就是限制在一个面上,在这个面上,没有一个演员的动作与另一个演员的动作在一秒钟相同。我认为这一段是北京奥运会最具创意的节目之一,它比较好地艺术地呈现了中国的文化。

 

  限制“身体”

 

  限制身体,使之持续,形成常态:身体的角度、幅度、动态、节奏、律动等是其基本要素,偶然的破坏将会形成亮点。

 

  看过藏族独舞《母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位年迈却非常慈祥的母亲,其重要的原因,是她弯曲前伏的身体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感受。在创作藏族舞蹈《母亲》时,我的基本做法就是让演员把上身弯曲到90度,这是基于3个理由:第一,她是一位老人;第二,她是一位高原的老人;第三,她是一位具有宗教信仰的老人。

 

  二、限制的要求及其与“解放”的关系

 

  就限制而言,根据内容寻找表现形式是可行的,反之,根据表现形式寻找内容也是可行的,我认为在表演艺术领域,后者可能更重要。

 

  限制的基本要求是:看得准。一旦明确目标,锁定方向,创作者就应

 

  当主动拒绝和放弃不相关、不重要的东西,就这个意义来说,可称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扣得紧。确立了就要紧紧扣住,一环一环地环环相扣,不要若即若离,而要始终如一,尽快形成自己、完善自己。

 

  撑得开。撕开一个小口子,看到了别有洞天,再撕开一个小口子,再看到别有洞天,如同作品结构中的“凤头(漂亮)、猪肚(饱满)、豹尾(有力)”中的“猪肚”,饱满、丰厚而充实。

 

  收得妙。是主题思想最光亮的火焰,是艺术风格最精粹的升华,是情理之中的最出人所料,是意料之外的最意味深长,所谓“扎筐编篓全在收口”。

 

  “限制”与“解放”的关系:限制如同枷锁,打开它需要的不是气力而是智慧;限制如同隧道,穿越它需要的不是张狂而是谨慎。

 

  限制,也就是一棵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果之后,再成为新的种子;限制,也就是一个元素,让它发展、变化、升华之后,还回归为这个元素。所以,“限制”,对于不懂限制的创作者来说,必将成为“枷锁”;对于懂得限制的创作者来说,就已然获得了“解放”。

 

  三、结语

 

  军事指挥员面对极其复杂的战争条件,常常是不能选择时间、地点、地形、气候、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这些都是“限制”,然而,有一个选择是必须的,那就是——胜利!

 

  同理,文艺创作也会面对很多“限制”,如题材、体裁、主题、内容等,但必须冲破重围、出奇制胜。因为,文艺创作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

 

  当占据了独特的地形后,就要:

 

  看得准——排除干扰,锁定目标。

 

  扣得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撑得开——撕开缺口,天高地阔。

 

  收得妙——出人所料,意味深长。

 

  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无限自由,“矩”就是限制,在限制中能够“从心所欲”,这就是我们寻找限制的意义。其实,“限制”就是支点,也是条件。

 

  在限制中,累积点滴,不断掘进,形成风格,接近完美!

 

  没有限制就没有独特;没有独特就没有风格;没有风格就没有经典。

 

  “限制”决定着作品独特的物质存在,也必然制约和影响着创作者的思维发散,在创作过程中起着主要或根本的决定作用。

 

  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考验着超常的智慧,狭窄的区域中闪烁出广阔的创作灵感。“放浪”只能是庸人的演兵场,而“限制”则是天才的磨刀石。

 

  绝境:绝处逢生

 

  “绝处”,是历代大师创造的一座座巅峰,这些同类艺术的一部部经典成为后来者的“绝处”。什么是“逢生”?在我看来,1.“逢生”,就是“破旧”后的“立新”,就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是觉悟,是发现。2.“逢生”的意义在于创立了新的坐标。

 

  一、艺术创作语境中的“绝处逢生”

 

  任何创作者只要抱定独创的信念,那么有一截路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这截路就叫“绝处逢生”。“绝处”,是历代大师创造的一座座巅峰,这些同类艺术的一部部经典成为后来者的“绝处”。人们通常所讲的“绝处逢生”,大多指生活中的起死回生或化险为夷之类,这里所指“绝处逢生”,是我多年创作实践的感悟,是创作方法的一种,这种方法是促使创作者清醒、明确、主动、执著地生产出令同辈“拍案叫绝”、让后人难以逾越的“绝处”。这样的“绝处逢生”,是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创造的历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是很难的。因为,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够轻易走到“绝处”。“绝处”,是一种难得的艺术境遇,可惜的是,多数人在此处无奈地掉头返回了。其实,“绝处”已经具备价值,在这个关键时刻,离“柳暗花明又一村”仅差半步。唐代诗人崔颢曾有《黄鹤楼》一诗广为流传,令人赞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被宋代评论家严羽认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据说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但看到崔颢此诗后,竟无法下笔,只作了打油诗一首:“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虽是传闻,但足以见得“绝处”实在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高度。

 

  “绝处”,是独自的到达。你怎么走到这里,你要走向哪里,方向始终是明确的。“绝处”是另一重天,是高度,是品位,是标准,是绝不向平庸低头,是接近彼岸的刹那。只是,遇到了没有任何前人指引的迷失,是没有了道路的困境,也是没有了办法的绝望。在某种意义上讲,“逢生”是被“绝处”逼出来的,这个“生”是独创的!崭新的!空前的!是激动人心、美妙无比的!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实现,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新的高峰,也形成了后来者的绝望。

 

  二、怎样到达“绝处”

 

  巨大的内心期待推动了巨大的创造力。创作者燃烧着巨大的内心期待,是到达“绝处”的先决条件。这个“内心期待”就是观赏者根本想不到的独创,是前所未有的开辟。

 

  深厚的艺术修养是到达“绝处”的必要条件。要具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见多识广,因为,经历和悟性最终会决定你的高度。这是眼界!慧眼识珠能够鉴别真伪,沙里淘金能够鉴赏美丑,你自己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你的发现和取舍。这是眼力!标准要高,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过去;品质要纯,不断剔除杂质,始终追求唯一。这是眼光!具备了这样的眼界、眼力、眼光,就肯定到达了“绝处”。

 

  在创作奥运会开幕式时,我负责开幕式上半场《灿烂的古代文明》,有一个规定动作是五环。中国怎样出现五环,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带领着几十位编导讨论这个问题几个月攻不下来,我们难以做到“让人根本想不到”这样一个目标。这里有一个前提,在做奥运会时,我们把以往奥运会开闭幕式全部看过,就我个人来说,压力最大的是雅典希腊奥运会开幕式,因为它在体育场中心放“一湖水”,象征着希腊的爱琴海。观众一走进去看到“这湖水”,就已经看到希腊人的高贵,也可以说就基本上成功了。至于在水里演不演、演多少,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这样的艺术语言陈述方式,颠覆了前27届奥运会开幕式陆地表演的方式,所以,特别难以超越。我们反复就这个问题在一起议论,在奥运竞标时,从几百个竞标方案到13个,到5个。最后,奥组委重新组建导演团队,方案重新解密,有两个团队在一个问题上不谋而合,即在地面采用LED:一个是解放军团队,一个是张艺谋、斯皮尔伯格团队。在讨论中我坚定地支持鸟巢地面一定要采用LED。只有世界上最大地面LED,才有可能反映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够抵挡希腊的“这湖水”,否则没有办法,所以,我们的地面采用LED。仅仅是这样还不行,还必须让它的形态有所象征,有传达的理念。于是,中国“画轴”就这样诞生了。

 

  再说五环,我比较喜欢的奥运会开幕式的五环出现有两个:一是悉尼奥运会骑着马形成的五环,他们手举奥运五环旗,骑着白色大马排山倒海、扑面而来,在广场上形成五环。我非常喜欢这势不可挡的气势,但是严格地来说,它的缺陷是环与环不能相交。二是雅典奥运会的五环,一个火种打到水里,在水里形成五环,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崭新的,但我们作为同行不是很佩服,原因是重复了悉尼奥运会点火的理念。我们在仔细研究悉尼奥运会点火时,越发印证了希腊人一定是在悉尼点火的问题上受到了明显的启发。我们的五环怎样才能出人所料,做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们讨论了好几个月,不得要领。

 

  有一天,奥组委给我们3位导演每人配发了崭新的电视、一套音响和两块黑板,我们创作人员就在黑板上又写字又画画,做方案。当时我就说,擦掉,我重新给你们画一个方案,但是怎么也擦不掉。我对编导工作室主任曹晓明说,重新去领黑板,奥组委怎么能拿不合格的产品。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他说:“导演,我们可真够笨的。”他就在黑板的边缘撕起了一张白色的保护膜。注意,他把字和画撕起来。我说,别动,你再看看电视机也是崭新的,是不是也没有撕起保护膜,我们先把电视机打开看到图像,接着,我拿出军用手机,一看保护膜也没撕,一按图案出来了。我就去张艺谋的会议室,说五环想法诞生了,他特别高兴,说怎么回事,我给他看军用手机,说这是不是影像,这就如同我们的地面LED。我把保护膜撕了一半,他就明白了,这就是五环的来历。

 
(责任编辑:解放军艺术学院)

相关主题